什麼是台灣文化?
說到台灣文化你會想起什麼呢?
看亞洲各國文化中,台灣或許沒有一個鮮明的文化標記。
淺顯地來比喻:在國外說到日本,他們會聯想到櫻花;
韓國可能他們會說到泡菜;中國會說有長城。
那台灣呢?有什麼樣的食物、建築或是風景,
能讓台灣在國際間獨樹一格,馬上被想起、被提起的呢?
這篇文章就此整理出十個最具代表性的問答,希望能藉此刺激更廣泛的討論,
與更深入的思考激盪!
台灣文化特色代表之一:檳榔西施
檳榔西施是台灣特有的職業,一般來說賣檳榔的服務員站在店鋪外面,主要是要吸引路人(主要是男人)來買檳榔,除了檳榔,還有香煙和飲料。
這種看起來就很不尋常的職業是怎麼出現的?這要從傳說中檳榔西施老祖宗——謝家姐妹花說起。當時姐妹花老媽因為家裡檳榔生意不好就讓家里三姐妹秀朱、秀花和秀蘭從工廠回家幫忙,這時候是1974 年,三姐妹都還不滿20 歲。
那個年代賣檳郎的都是老大媽老頭子,顧客們一看到年輕貌美的三姐妹就把持不住了,爭先恐後地去買,家裡的生意也因為三姐妹變得奇好無比。別的檳榔攤一看他們家生意變這麼好,也開始紛紛效法,讓自家女兒也回家幫忙,於是在小範圍內,檳榔西施就多起來了。
90 年代,台灣社會發展得很快,高速公路越來越多,檳榔從零嘴搖身一變,成了計程車或客運、貨運司機們在漫長車途上的提神神器。也是從這個時候檳榔業開始迅猛發展,檳榔西施成為了一種大家都默認的職業。
不過隨著競爭越來越大,部分檳榔西施的穿著也變得越來越暴露,當時非常淫亂的業界氛圍下,有少數檳榔西施沒有抵抗住金錢誘惑,成為性工作者。
為了抵制這種不良風氣,在2002 年台灣有關部門頒布法律規定檳榔西施穿著不可以太暴露,否則要罰款;此外社會也開始用力宣導“不吃檳榔,拒絕口腔癌”的觀念,在社會強烈打壓下,正如CNN 在報導裡說的那樣,台灣檳榔西施文化恐怕要走入歷史了。
你今天想去看,在台北已經很難找到她們的身影。但是檳榔西施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文化,這背後其實有著非常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日本藤素 homll官網 homll日本藤素 日本藤素屈臣氏 日本藤素官網入口
台灣文化特色代表之二:鐵窗
鐵窗是個跟隨台灣已久的城市景觀,它代表了台灣的景觀與台灣人在生活上很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人裝鐵窗的原因不外乎- 防宵小、防止兒童發生墜樓意外。以都市景觀與審美的角度來看,加蓋凸出與粗糙的鐵窗破壞了整個都巿的景觀,更破壞建築體的外表。但在傳統意識上,大家認為裝鐵窗是保護身家財產,是種安全感,所以大家都不假思索的裝鐵窗而忘記裝鐵窗後所衍生出來的後果。
雖然台灣也有很多漂亮的鐵窗是經過精心的設計,但是大多數的鐵窗還是有潛在性的危險,而這些危險中就屬火災最常發生。在大火發生時,人們好像作繭自縛般的被鐵窗框住,無辜的生命最後因為鐵窗而遭到無情的摧殘。
但台灣的鐵窗文化似乎還有更多的意涵,道出台灣的在地文化與人民對外在環境與都市景觀的態度。
鐵窗是個時代下的產物並深植在台灣人心中的建築奇觀。在過去台灣物資缺乏與選擇稀少的時空裡,人們是在沒有選擇的狀況下才會去裝鐵窗。
但台灣在經歷過這麼多年的文化洗禮與經濟上的發展後,我們除了應加以改善老舊的鐵窗之外,大家也要意識到過去盲目裝鐵窗的觀念是需要被改進的。鐵窗景觀更可以在精心與有計劃的包裝設計下來提高它在觀光或是在城市經濟上的附加價值。
台灣文化特色代表之三:原住民
台灣的原住民直至1624年荷蘭人統治台灣以後,才進入文字紀錄時代,在此之前的史前住民因為缺乏文字紀錄,後代無從了解其生活文化,唯有透過史前文化遺址才能了解一二,因此台灣的史前文化遺址是台灣的重要文化寶藏。
從1896年第一個台灣的史前遺址(台北市芝山岩遺址)被發現以來,至今台灣全島被發現的文化遺址已有一千多處。台北市的“圓山文化遺址”、“芝山岩文化遺址”;台中縣清水鎮的“牛罵頭文化遺址”;南投縣埔里鎮愛蘭台地上的“大瑪璘文化遺址”;台東縣卑南鄉南王村的“卑南文化遺址”等均為新石器時代之重要代表遺址。
北縣八里鄉的“十三行文化遺址”則代表了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祖先文化;台南縣永康鄉的“蔦松文化遺址”是平埔族——西拉雅族的祖先文化;花蓮縣豐濱鄉的“靜浦文化遺址”則是阿美族的祖先文化......
目前台灣學者從台灣原住民的多樣性來看,多數主張南島民族原以台灣為基地,然後擴散至南洋群島。原住民的文化值得重視、保護與推廣,
原住民是台灣的一部分,是過去台灣的主人,我們要尊重歷史、愛護他們,但如今大多數的台灣人都不是原住民,是不是可以拿原住民來代表台灣?這值得思考。
台灣文化特色代表之四:三太子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人們將哪吒奉為神祇,俗稱為三太子,統帥宮廟五營神兵的中壇,故又稱為中壇元帥、中壇太子、哪吒元帥。傳說哪吒腳踏風火輪,行動非常便捷,故許多職業駕駛人如貨車司機、出租車司機、遊覽車司機等,往往奉其為守護神,並放置一尊小型的哪吒像於車上,祈求行車平安順利。
太子爺(老一輩台灣人對哪吒的尊稱)信仰在台灣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哪吒被台灣道教列為主要神祉祭祀,全台灣有哪吒廟四五百座。
現存的哪吒行宮坐落在宜賓翠屏山腰,重建於1991年。通過海峽兩岸的共同考證,認定翠屏山的哪吒行宮為中國唯一的哪吒(三太子)祖廟,每年來此尋根祭祖的港澳台同胞及東南亞僑胞絡繹不絕。
現如今在台灣更加流行的是“電音三太子”,這是一種結合電音和台灣傳統的民俗藝陣三太子的表演。電音三太子的原形是台灣傳統藝陣的"大仙尪仔",它會咬著奶嘴隨著電音跳舞,騎著改裝摩托車行進,是台灣本土特有文化,也是新興次文化代表。
電音三太子源於廟會的三太子陣頭,早年皆以傳統鑼鼓為背景音樂,後來加入流行動感音樂,傳統民俗結合現代節奏,意外地受到年輕族群歡迎,成為另類流行圖騰。
台灣文化特色代表之五:台客
台客最開始指的是台灣本土土生土長的人,他們身上往往具有明顯的“台灣人”特質,也可以理解為台灣的"本土化"氣息濃重的人。在以前這個詞的意思可能等同與"土",是鄉土氣息重的意思,但是現在的台客已經具備了更多的含義。
近年來文化界和媒體界重新詮釋了"台客"這個名詞,展開了新的包裝與行銷,將"台客"一詞完全翻轉,其中最功不可沒的應該是身兼綜藝節目主持人與文學作家兩種身份的鬼才蔡康永。
他所主持的兩個談話性綜藝節目《康熙來了》和《兩代電力公司》在台灣的電視台收視率很高,且雅俗共賞,具有話題指針性意義。蔡康永借力使力,延伸"台客"話題,再賦予新意,使其變成節目的亮點,把"很台"變成很炫的意思,節目果然大獲全勝。接著,搖滾歌手伍佰等人出版《台客出來!--台客搖滾百萬驚險輯》,並舉辦聲勢浩大的"台客搖滾演唱會",正式引爆"台客"風潮。
又如綜藝界的小S就被認為是"台妹",而在她身上所具有得不是"鄉土氣息",而是融入了個性當中的率直、潑辣、大膽等特質;而台灣樂壇的陳昇、張震嶽等更是台客的最佳體現者,當紅的藝人中組合5566更被評為是"台客"的最佳代言。
總之,台客一詞現已經不是貶低的說法,它包含著很多積極的意義,是台灣人對自己本土文化的認可的表現。